萬維百科

王水

王水
王水化學式
IUPAC名
nitric acid hydrochloride
別名王水、王酸、硝基鹽酸、aqua regia、nitrohydrochloric acid
識別
CAS號8007-56-5  ☒N
PubChem62687
SMILES
性質
化學式HNO3+3 HCl
外觀紅色、黃色或金色的冒煙液體
密度1.01–1.21 g/cm3
熔點−42 °C
沸點108 °C
溶解性混合於水
蒸氣壓21 mbar
危險性
NFPA 704
NFPA 704.svg
0
3
0
OX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一般條件(25 ℃,100 kPa)下。

王水,又稱王酸硝基鹽酸,由濃硝酸和濃鹽酸按1:3(體積比)混合而成,酸性氧化性極強,是少數能夠溶解溶液,也因此得名。王水不穩定,極易變質分解,暴露在空氣中會冒黃色煙霧,不宜長期存放,一般在使用前配製,現配現用。王水在冶金工業和化學分析用於溶解金屬,也用於蝕刻工藝。

王水一般用在蝕刻工藝和一些檢測分析過程中。不過,一些金屬元素(Ta)、、無機鹽類如氯化銀硫酸鋇,有機物聚四氟乙烯,無機化合物(Si)、玻璃,不受王水腐蝕。

歷史

鹽酸是於約800年左右波斯鍊金術士賈比爾·伊本·哈楊(Jabir ibn Hayyan)將食鹽硫酸)混合到一起時發現的。他將鹽酸硝酸混合在一起發明了能夠溶解的王水。

二次大戰德國侵略丹麥期間,匈牙利的化學家喬治·德海韋西將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馮·勞厄(1914)和詹姆斯·弗蘭克(1925)所獲得的金質諾貝爾獎章溶化在王水中,使納粹德國無法搶走獎章。德海韋西將融化了獎章的王水放置在他位於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實驗室的架子上。溶液瓶子和其他數百個瓶子混在一起,並未被納粹注意到。戰後,德海韋西將完全沒有受到挪動的溶液回收並析出了其中的黃金,並將黃金交還給了諾貝爾基金會和瑞典皇家科學院。後者重鑄了獎章,並將它們交還給了勞厄和弗蘭克。

原理

王水中的硝酸有強氧化性氯離子有強配位能力。可以被硝酸氧化金屬離子,但在僅有硝酸的情況下,這些金屬離子會阻礙氧化反應繼續進行。而王水中高濃度的氯離子會與金屬離子形成配合物,降低溶液中金屬離子的濃度,使氧化反應得以繼續。以金為例,

Au與Cl配位形成AuCl4,增強的還原能力,使黃金可以完全溶解。

由於王水與塊狀反應在銀表面產生氯化銀(AgCl)白色沉澱(氯化銀既不溶於水,也不溶於硝酸)覆蓋住銀,而阻礙進一步反應,所以塊狀銀幾乎不溶於王水。另外一些惰性的金屬因為其離子不能和氯離子生產穩定的配合物,所以不受王水腐蝕。

化學性質

溶解,其反應式為:

Au+HNO₃+4HCl→HAuCl₄+NO↑+2H₂O

反應:3Pt+4HNO₃+18HCl→3H₂PtCl₆+4NO↑+8H₂O

犯罪

  • 1998年3月,台灣清大王水溶屍案
  • 2008年4月28日,中國大陸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公安局東勝區分局刑偵大隊破獲一宗黃金盜竊案,店老闆為了盜取黃金,專門用腐蝕性很強的王水清洗黃金項鍊。店老闆交代,一般黃金等首飾清洗時,先用火燒,將黃金加熱去除上面的油漬,然後將燒熱的黃金放入鹽酸溶液中清洗,這樣上面的灰塵就被洗下來,而對黃金本身沒有損耗。但他將清洗溶液換成王水,利用化學反應竊取顧客的首飾黃金,浸泡時間越長竊取的黃金越多。


注釋

  1. ^ 數據僅在硝酸與鹽酸以1:3莫耳數比混合的情況下準確。

參見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2-12-27 07:51,點擊更新本頁查看原網頁

本站的所有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等全部轉載於維基百科(wikipedia.org),遵循 維基百科:CC BY-SA 3.0協議


頂部

如果本頁面有數學、化學、物理等公式未正確顯示,請使用Firefox瀏覽器或者Safari瀏覽器